麻豆影视

产物目录
您的位置: 网站麻豆影视 >> 技术文章 >> 培养基的使用细节与规范化操作指南

培养基的使用细节与规范化操作指南

发布日期: 2025-07-07
浏览人气: 90
  培养基是微生物培养的基质,其质量与使用方式直接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。以下从配制、灭菌、接种到储存等环节,系统阐述培养基的使用细节及关键控制点。
  一、配制前的准备
  1. 配方确认与计算
  - 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培养基类型(如营养琼脂、LB液体、沙保弱培养基等),严格按照标准配方称量成分。
  - 注意特殊成分的处理:如酵母提取物、蛋白胨需充分溶解;痕量元素(如Mg²?、Ca²?)应预先溶解后添加。
  - 计算水量时需扣除其他液体成分(如葡萄糖溶液、维生素溶液)的体积。
  2. 容器与工具准备
  - 使用玻璃或耐腐蚀塑料容器(如锥形瓶、培养皿),避免金属器具直接接触培养基。
  - 器皿需提前清洗并烘干,防止水分残留导致渗透压变化。
  - 磁力搅拌器、pH计、电子天平等设备需校准,确保测量精度。
  二、配制与灭菌
  1. 溶解与混合
  - 按配方顺序依次加入成分,先加水后加耐热物质(如琼脂),最后添加热敏感物质(如抗生素、血清)。
  - 加热时持续搅拌,避免局部过热导致焦糊或成分分解。
  - 琼脂融化后需煮沸1-2分钟,确保胶体均匀分布。
  2. pH调节
  - 冷却至50-60℃时调节pH,使用精密pH计(误差≤0.01)逐滴加入1mol/L NaOH或HCl。
  - 避免过度调节:每滴酸碱可影响pH约0.2-0.3,需缓慢调整至目标范围(如大肠杆菌培养基pH 7.0±0.2)。
  - 高温下pH会因蒸发而升高,需预留0.1-0.2的补偿值。
  3. 灭菌操作
  - 高压蒸汽灭菌:液体培养基121℃、15分钟;含糖培养基需115℃、20分钟以防焦糖化。
  - 过滤除菌:适用于热敏感成分(如胎牛血清),采用0.22μm滤膜正压过滤。
  - 灭菌后立即摇匀并冷却,避免沉淀凝结或污染。
  叁、分装与储存
  1. 分装规范
  - 固体培养基倒入培养皿时需均匀铺展,厚度约3-5mm,避免气泡产生。
  - 液体培养基按实验需求分装(如试管装量不超过1/5体积,摇瓶装量为1/10)。
  - 斜面培养基倾注后需静置凝固,形成平整斜面。
  2. 储存条件
  - 已灭菌培养基需在2周内使用,4℃冷藏时密封避光,防止水分蒸发或污染。
  - 含淀粉类成分的培养基易老化,需现配现用。
  - 添加剂(如抗生素、指示剂)宜单独储存,使用时按需加入。
  四、接种与培养
  1. 无菌操作
  - 接种前用75%酒精擦拭工作台面,点燃酒精灯形成无菌区。
  - 接种环需灼烧灭菌,待冷却后挑取菌种,避免高温杀死目标菌。
  - 划线法接种时注意分区分离,第三区后不再返回前区,防止交叉污染。
  2. 培养条件控制
  - 温度:严格按菌种需求设定(如大肠杆菌37℃、乳酸菌30℃、嗜热菌55℃)。
  - 气体环境:厌氧菌需抽真空充氮或使用厌氧罐;CO?依赖菌需5%-10% CO?环境。
  - 湿度与避光:培养箱内放置水盘维持湿度,光敏感菌种需用黑袋包裹。
  五、常见问题与应对
  1. 污染控制
  - 霉菌污染:多因灭菌不干净或操作时间过长,需延长灭菌时间或缩短接种流程。
  - 细菌污染:可能来自吸管、枪头或空气,需更换无菌耗材并加强超净台维护。
  - 支原体污染:定期检测细胞系,使用含青霉素、支原体清除剂的培养基。
  2. 培养基异常
  - 不凝固:琼脂浓度不足或pH过高,需补加琼脂并重新灭菌。
  - 颜色变化:指示剂失效或成分氧化,应检查原料有效期并避光保存。
  - 菌落形态异常:渗透压偏差或缺乏生长因子,需复核配方并补充酵母提取物等。
  六、特殊培养基的使用要点
  1. 选择性培养基(如麦康凯琼脂):
  - 胆盐、结晶紫需溶解,抑菌剂浓度需精确控制。
  - 目标菌(如大肠杆菌)应形成典型菌落,抑制杂菌生长。
  2. 鉴别培养基(如伊红美蓝琼脂):
  - 显色反应需在规定时间内观察,避免过度曝光导致颜色掩盖。
  3. 富集培养基(如GN增菌液):
  - 专性菌种优先增殖,需配合选择性平板进行二次分离。
分享到:
版权所有©2018 麻豆影视 备案号:
  • 扫一扫,关注我们